团队负责人:侯志伟(博士/副教授)
团队成员:罗艳伟,鲁俊超,王俊涛,王俊斐,李晓军,
左淑毓,施国栋,许晓培
团队介绍:
目前团队成员10人,均为博士学位。其中2名副教授,5名讲师;团队共承的国家基金1项,省部级基金1项;近5年共发表SCI文章30余篇,其中徐晓培博士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,影响因子高达21.875,许晓培博士、施国栋博士分别在Nano Energy(影响因子15.548)等一区top期刊发表多篇文章;施国栋博士发表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和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的文章均为ESI高被引论文。
主要研究方向:
1. 磁性功能材料
利用微磁学模拟技术,对基于自旋转矩效应(STT)和自旋轨道效应(SOT)效应的自旋阀和磁性隧道结等磁存储材料和器件优化设计,对亚铁磁、反铁磁材料的超快磁动力学及在太赫兹微波领域的应用理论等。
2.材料的声学功能
探索声学超构材料的工作机理,设计新型声学超构表面,并实现对声场的高效、灵活调控。在此基础上,构建声逻辑门和复杂声学运算器件、负折射声学超表面以及解密声学超表面等声学功能器件。
3.材料的热学、光电性能研究
通过实验及有限元仿真,研究新型二维材料石墨烯等的热疏运,并通过仿真设计,探究其热整流效应;通过有限元仿真探究多孔材料(多孔硅)、层叠微纳结构材料的热导率以及热整流与结构等因素的关联;利用有限元仿真研究高温陶瓷材料的寿命预测。
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及其他半导体材料的理论研究,主要关注掺杂机制、能带调控机制等的理论研究。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,寻找稳定性及光吸收俱佳的高效光电转换材料。
4. 材料的催化功能研究
新型碳材料石墨炔的制备以及电催化、光催化和光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;电催化,多相催化等理论计算模拟研究;发展新的结构描述符,通过简单计算可以直接预测新型二维材料相关性能。
5.实验表征
利用微纳加工技术,制备不同结构的纳米硅模型负极,对锂离子电池测试及分析,同时进行失效机制的研究,提出改善硅基负极性能的方案。也可以使用微纳加工、表征分析以及电池测试等研究其他新型功能材料。